面向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面向服务的运维体系
泛在连接、弹性配置、持续服务
我国拥有16亿手机用户,如何通过发挥网络大国优势,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实时、准确、全面地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撑?
9月8日,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央视网共同推出的第二期《云起》特别节目“中国工信业的速度与激情——补短板强弱项 勇创新立潮头 挑重担转危机”中,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隋静表示,全国工信系统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疫情防控、防汛抗洪和复工复产,提供科学安全支撑、做出重要贡献,并为大家深入解析疫情期间最常使用的“通信行程卡”背后的故事。
工信行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
让防疫防汛和复工复产做到心中有“数”
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成员单位,工信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传达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北京市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文件要求,对工信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持续动员、部署、落实,提出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支持疫情科学防控。
应联防联控机制及相关部门要求,工信部组织基础电信企业发送疫情防控公益短信近300亿条,有效支撑各地防控工作。
1月23日,武汉开启离汉通道管控,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谣言,令大家感到恐慌。按照感染者最长约为14天的潜伏期计算,全国各地都非常关心,管控前的14天内,到底从武汉出来多少人?他们又都流向哪些地方?
从那时起,工信部组织完成了完整流动数据监测分析,上报国家联防联控机制办公室。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各地进行精准化防控提供了科学支撑,对于武汉返程人员进行密切关注,非武汉人员不必恐慌,避免发生只要是外地返程人员,都会“一刀切”地隔离,使决策机构做到心中有“数”。
2月13日,疫情防控初期,为了便于手机用户不出家门、不多跑路,就能证明自己的行程,工信部组织中国信通院和三大运营商共同推出了防疫专用的公益性应用——“通信行程卡”。
通信行程卡”利用通信大数据,为每位用户提供14天内的行程自证服务,只要是停留4小时以上的地市级城市,都能在“通信行程卡”中显现出来,为疫情精准化防控、常态化防控和全面复工复产,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近期,工信系统的主要精力,已经从防疫方面转到防汛方面。保持通信畅通,是整个防汛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通信不畅通,那么所有的指令都不会到达前线。
工信部组织移动、联通、电信和铁塔四家运营商,既要保证指挥通信的畅通,也要保证公众通信的畅通。例如,通过公众通信网,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布预警信息、及时转移等资讯,第一时间通知群众,为整个防汛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你不了解的“通信行程卡”的背后故事
随着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公众日常生活秩序陆续恢复,例如去出差外地的时候,入住的酒店会要求提供过去14天的行程,手机点击几下“通信行程卡”这个小小的应用程序,就都显示出来了,非常便捷、高效。
在节目中,隋静介绍,“通信行程卡”最初是以短信形式推出,此后又陆续开发了小程序、二维码等形式。随着疫情常态化防控,“通信行程卡”参考国际通用的蓝牙功能,进一步推出了查找密切接触者服务。
举例来说,几位同事坐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对方的手机号码,但如果大家都使用了“通信行程卡”,彼此的蓝牙就会进行交互,这个交互信息会在加密后保存在各自的手机中。
假如有位同事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卫健部门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找到与该确诊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同事,“通信行程卡”就会变成橙色,并通过短信发出提醒,请他尽快去做核酸检测、进行健康观察等,为精准化疫情防控,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严谨科学三步走,做好个人信息保护
针对大数据采集涉及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隋静表示,每位用户在申请使用“通信行程卡”时,会先获得用户的授权许可:如果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同意把本人的加密ID上传到卫健部门的信息系统中。
其次,安装、下载、使用“通信行程卡”,只要输入个人的电话号码即可,不需要输入其他信息。在使用的过程中,用户的所有蓝牙交互信息,都是加密存储在本人的手机上。
第三,确诊患者和密接者的蓝牙交互信息,不会对应到个人信息,确诊患者的加密ID会上传至卫健部门的系统,供其他“通信行程卡”客户端查询是否与该ID有过密切接触记录。在整个过程中,都不会涉及到个人身份信息或是敏感的隐私数据。如果没有人确诊,那么用户手机中的交互信息将在21天后自动清除。
因此,隋静认为,“通信行程卡”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做法,是工信部科学合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部署及普通用户最关注问题的典范。
观看方式
1、PC端请点击下方链接跳转观看
http://kejiao.cctv.com/special/zhongguogongxinye/main/index.shtml
2、移动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